被央视多次曝光的“夺命保温杯”,热水进毒水出,你还在用吗

2024-01-13
被央视多次曝光的“夺命保温杯”,热水进毒水出,你还在用吗
商誉网2024-1-13

作为日常养生必备的保温杯,产品样式越来越多,但问题和风险也接踵而来……

早前,央视就曾曝光一批“夺命保温杯”。节目中,北京市消协购买了50种不同品牌的保温杯展开检测,结果显示,有19种保温杯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,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。

保温杯怎么就成了“夺命杯”?究竟什么样的保温杯才能安全放心地使用呢?

什么样的保温杯不能用?

市面上大多的保温杯都是不锈钢材质,而加工应用的不锈钢材料一般分为三类,它们的“代号”是201、304、316。

一、201不锈钢

据新闻报道,不合格保温杯大多采用201不锈钢作为内胆。尽管201不锈钢价格低廉,但不建议购买。因为201不锈钢并非食品级材料,而属于工业用品材料,通常用于制作装饰管、工业管等等。

这一类保温杯存在铬、锰、镍等重金属超标的隐患,长时间用于喝水可能导致晕眩、头痛、食欲不振、记忆力衰退等问题,严重时可增加老年痴呆、癌症的发生风险。

二、304不锈钢

不锈钢与食品接触时,最大的安全隐患与重金属迁移相关。因此,与食品接触的不锈钢材质要求须符合食品级标准。而在食品级不锈钢中,更常见的是耐腐蚀性较好的304不锈钢。

不过也曾有调查发现,一些保温杯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,虽标注为304材质,但实际上商家却采用了成本更低的201材质。

三、316不锈钢

304不锈钢虽然耐酸性能不错,但在遇到含氯离子的物质时,仍容易出现点状腐蚀。相较之下,316不锈钢则是升级版。它在304的基础上加入了金属钼,从而具备更优的耐腐蚀性。

因此,我们在选购保温杯时,建议选择标注有304、316等级或“食品接触用”的不锈钢。

选购保温杯,记住4个步骤

这里大家可能会问,如果商家声称售卖的保温杯是304或316材质,我们怎么判断有没有“猫腻”呢?

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消费提示,我们在选购保温杯时,应遵循以下四个步骤:

1.观察:不锈钢杯体应符合GB4806.9—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》中对不锈钢材料的要求。产品应明确标识材料类型及成分,或以国家标准牌号或统一数字代号标注。绝不应仅写出“优质不锈钢”、“高级不锈钢”等含糊字眼。

2.闻嗅:合格的保温杯所用材料均属于食品级,很少会有异味。在选购保温杯时,我们可打开杯盖凑近细闻。

3.触摸:合格的保温杯内胆及外胆表面抛光都是均匀的,不会有碰伤、划伤或毛刺;口部焊接是平滑的。

4.试用:注入开水,旋紧杯盖,约2-3分钟后手握无升温情况,证明保温性能良好;倒置约4-5分钟后无渗漏问题,证明密封性能良好。

总之,我们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温杯;查看说明书、标签以及产品合格证等是否完整;尽量挑选品牌产品、不购买价格低廉的保温杯。

错误使用保温杯,可导致严重后果

最后还要注意,即使选购的保温杯符合标准,大家也要注意使用“姿势”。错误地使用保温杯,可能会让它成为“定时炸弹”!

1.保温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,即使仅用于盛装白开水,也会产生水垢。为确保卫生安全,建议每星期对保温杯进行一次彻底清洗,特别是密封圈、杯盖等部分,以免滋生细菌并产生难闻的气味。

2.在向保温杯中注入水时,应避免水温过高,以免造成烫伤。建议注入40-50℃的温水,以便人们能直接饮用。

3.不建议在保温杯中存放牛奶、咖啡、茶水、豆浆等饮品。这些饮品中的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容易大量繁殖,导致液体变质。人们误饮后可能引发肚子疼、腹泻等不适症状。

4.保温杯不适合用于冲泡枸杞、红枣等。这些药材在受热后容易发生膨胀,发酵产生大量气体。泡制时间越长,产生的气体越多,可能导致杯内气压上升,开盖时容易液体喷溅,或杯盖弹出伤人。 光明网养生 2024/1/7 09:32来自北京 来源:家庭医生在线


分享